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
【凱吉一號】|動見体
凱吉就是那個4'33的凱吉(是不是有誰小時候的畢業演奏會就叫這個名字啊XD)。老實講上次看陳必先的Mantra曲目表演有點兒傻了,(並且一度認真覺得她是不是被整),所以本來有點擔心會不會沒得到那麼多的開心。不過這完全是多慮了。
1.拆解鋼琴樂器的特性
王仲堃拆解了一台鋼琴,重新製作成發生的樂器裝置。但遠不只於此,王是思考了「鋼琴」做為樂器「物」的特性後,配合場地製作出來的凱吉一歲作品。首先是鋼琴的琴槌、琴弦、琴鍵都被拆解而出,琴槌做為手指敲擊的延伸,王仲堃也設計了暱名為小乖、長的像金鋼狼手刀的設置,可以拿來敲擊琴弦。
而這個被分身的鋼琴,也不是尋常的一台鋼琴,是伴隨音樂家成長的琴。有手汗和樂譜沁過的那種。
2.重新思考樂器裝置與場所的「佔據」
解構鋼琴的形制之後,發聲的「樂器」延伸成「整個表演空間」。有來自鋼琴、琴弦的絲線拉扯整個空間中各式的聲響裝置:風鈴、雨聲棒、木鈴。演出者除了一開始隱身在琴下的小桂老師(以一切無以名狀的物品敲擊發音體),是一位以身體拉扯絲弦發音的舞者\表演者董怡芬。我一方面當然是認為說,以心技體來演奏的鋼琴樂器,本來不是只有手指而已;所以以身體如是來做,是很有意思的。
而如果將空間中的內容物包括人都考慮進去,每次流動而異質的觀眾,也是每場演出細微的變數。這點是蠻能夠呼應Cage的初心的。
3. 空間\光影
劇場空間的特質,場地中設置了很多有長長電線懸空的燈泡叢林。起初我以為只是場地的裝飾,不過很快地發現自己錯了。王先生設計樂器的時候,光線的效果也是一個重點。在場地光線的調整下,那些直直挺起、蜿蜒的電線,投在水泥牆上的光影,就像另一片交錯的琴弦。我幾乎是有點著迷地看著黑色的線條移動在刷灰粗礪的水泥牆上。圓膠頭的槌那時搔刮著琴底的弦和木板,舞者拿著燈泡拉動著觀者的視線。
4. 音樂性
這段一定是我寫的最爛的部分,所以要很快地結束它。表演中不意外地用各式的技巧達到發聲的極限,彈奏、輕揉到粗暴的敲擊(不同材質)、吟唱...真心感謝這個創作不同段的主題都蠻明確的,撥弦、環境的音效合奏、打擊的震動、風管的鳴笛、最後詩意的旋律,很適合劃下句點。是有照顧到觀眾心情的設計。真是太好了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